入伏到底是什么意思?
每到夏天,我们常听到“入伏”这个词,但入伏是什么意思啊?其实,“入伏”是指进入“三伏天”的第一天,标志着一年中最闷热时段的开始。“伏”在古代有“隐藏”的意思,指的是天气太热,大众宜伏不宜动。三伏天分为初伏、中伏和末伏,通常出现在小暑和处暑之间,也就是阳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。
今年的三伏天从7月20日开始,8月18日结束,总共30天,比往年的40天短了不少。那为什么三伏天有长有短?接下来我们就详细聊聊。
三伏天是怎么计算的?
三伏天的计算方式有点特别,它依据的是我国传统的干支纪日法。具体来说:
– 初伏: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开始,持续10天。
– 中伏:初伏后的第一个庚日开始,可能是10天或20天。
– 末伏: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开始,固定10天。
由于庚日每10天循环一次,中伏的时长会影响整个三伏天的长短。比如今年中伏只有10天,因此总三伏天只有30天;而如果中伏是20天,三伏天就会变成40天。
为什么三伏天这么热?
“热在三伏”可不是随便说说的!三伏天之因此闷热难耐,主要有下面内容多少缘故:
1. 太阳辐射强:夏至后,虽然太阳直射点开始南移,但地表吸收的热量仍然大于散发的热量,热量不断累积,到中伏时达到顶峰。
2. 湿度大:夏季东南季风带来大量水汽,空气湿度高,汗水不易蒸发,体感更闷热。
3. 副热带高压控制:高压体系下沉气流导致天气晴朗少云,太阳直射地面,气温飙升。
4. 风力小:三伏天风速较低,热量难以扩散,形成“蒸笼”般的环境。
南北方三伏天有什么不同?
虽然全国都热,但南北方三伏天的体感差异很大:
– 北方:以“干热”为主,白天高温,但夜间可能稍微凉快一点。
– 南方:湿热交加,高温高湿,全天闷热,体感更难受。
– 高原地区:如云贵高原、青藏高原,由于海拔高,气温相对较低,甚至可能感觉不到三伏天的酷暑。
怎样应对三伏天?
既然三伏天这么热,我们该怎么防暑呢?多少小建议送给你:
? 多喝水:高温容易脱水,及时补充水分很重要。
? 避免暴晒:中午尽量少出门,外出时戴帽子、涂防晒。
? 饮食清淡:多吃瓜果蔬菜,少吃油腻辛辣食物。
? 适当运动:避免剧烈运动,可以选择清晨或傍晚锻炼。
小编归纳一下
现在你知道入伏是什么意思啊了吧?简单来说,就是进入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。今年的三伏天虽然只有30天,但闷热程度并不会因此降低。无论南方还是北方,都要做好防暑降温的准备,健壮度过这个炎热的夏天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