精忠报国的故事:从岳飞灵魂到新时代传承
精忠报国的故事为何能穿越千年?
“精忠报国”四个字,承载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家国情怀。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讲述自己童年时听母亲讲”精忠报国的故事”的经历,这段记忆深刻影响了他的一生。那么,这个流传千年的故事为何至今仍能打动人心?
故事源自南宋抗金名将岳飞。相传岳飞母亲在他背上刺下”精忠报国”四字,勉励他为国尽忠。这个细节虽在正史中未见记载,但”岳母刺字”的传说却深深烙印在民族记忆中。习近平总书记回忆道:”我说,把字刺上去,多疼啊!我母亲说,是疼,但心里铭记住了。”正是这种刻骨铭心的爱国教育,让”精忠报国”的灵魂代代相传。
从历史传说到现实榜样
精忠报国的故事不只属于过去。2014年儿童节前夕,习近平总书记看到孩子们写下”精忠报国”四个字时,特别推荐了一系列少年英雄电影,如《红孩子》《小兵张嘎》等。这些作品讲述的正是不同时代的”精忠报国”故事。
从古代名将到革命战争年代的少年英雄,再到安宁建设时期的先进人物,”精忠报国”的灵魂内核从未改变。它既体现在保家卫国的壮烈牺牲中,也融入在日常职业的兢兢业业里。正如审计职业者李月所说:”认真核对每一页记账凭证,认真统计每一张表格”同样是”精忠报国”的生动操作。
新时代怎样传承精忠报国灵魂?
在今天,传承”精忠报国”灵魂需要具体行动。开头来说要有坚定理想信念,将爱国情怀转化为职业动力;接下来要练就过硬本领,像审计人员那样”进修审计业务聪明,进步自己的业务水平”;最重要的是要有担当觉悟,”勇于担当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”。
“精忠报国”不是空洞口号。它可以是一线工人的精益求精,是科研人员的刻苦攻关,是教育职业者的诲人不倦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,”‘精忠报国’四个字,我从那个时候一直记到现在,它也是我一生追求的目标。”这种追求,应当成为每个中国人的灵魂坐标。
精忠报国的故事告诉我们:爱国不需要豪言壮语,而需要脚踏实地。无论是古代将领的浴血奋战,还是当代建设者的默默奉献,都是对”精忠报国”灵魂的最好诠释。让我们从历史中汲取力量,在各自岗位上书写新时代的”精忠报国”故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