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湖北高考作文题目引发热议
还记得2014年那个炎热的六月吗?湖北的高三学子们走进考场,迎接他们的是怎样一道作文题呢?时隔多年,2014湖北高考作文依然是许多考生和家长津津乐道的话题。
那年的作文题目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?它考察了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?与2017年”向外国青年介绍中国”这种开放性题目相比,2014年的题目似乎更考验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文化积累。让我们一起来回顾这道曾经让无数学子绞尽脑汁的作文题吧!
2014年湖北高考作文原题解析
2014年湖北高考作文题目是这样的:
“游客来到山脚下,这里流水潺潺,鸟语花香。游客问下山的人:上面有好看的吗?有人答没有,有人答有。于是有人留在山脚,有人继续爬山。来到山腰,这里古木参天,林静山幽。问下山的人:上面好看吗?有人答没啥好看的,有人答好看极了。于是有人留在山腰,有人继续攀登。来到山顶,只见云海茫茫,群山隐约。请根据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。”
这个题目看似简单,实则暗藏玄机。它通过游客登山经过中不同人的不同选择,隐喻了人生道路上我们对目标、价格和意义的思索。考生需要从多个角度解读这个寓言式的材料:是坚持与放弃的辩证关系?是不同人生境界的领会?还是对真理认知的主观性?
这道作文题的难点与亮点
2014湖北高考作文之因此让人印象深刻,关键在于它打破了传统的命题模式。不像2017年那样给出具体关键词让学生自在组合,2014年的题目更抽象,留给考生更大的发挥空间,但也提出了更高要求。
开门见山说,材料本身没有明确的价格取向。”有人留下,有人继续”——哪种选择是对的?题目没有给出标准答案,考生必须自己建立论述框架。接下来要讲,”风景”的象征意义需要准确把握。它是聪明的顶峰?事业的成就?还是人生的真谛?不同领会会导致完全不同的写作路线。
这道题的亮点在于它考察了学生的哲学思辨能力、生活感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三位一体。杰出的作文往往能够跳出”坚持就是胜利”的俗套,探讨更深层次的人生哲理。
怎样写好这类隐喻型作文题
回顾2014湖北高考作文,我们可以拓展资料出一些应对这类隐喻型题目的技巧:
1. 抓住核心意象:明确”山””风景””攀登”等意象的象征意义,这是立论的基础。
2. 多角度思索:不要非黑即白,可以探讨不同选择都有其合理性,关键是要有自己的判断标准。
3. 联系现实:将抽象哲理与现实生活中的事例相结合,比如进修、创业、科研等领域的坚持与变通。
4. 展现思辨经过:展示你怎样一步步分析难题、得出重点拎出来说,这比直接抛出见解更有说服力。
如果现在让你重写2014年的这篇作文,你会选择什么角度?是赞美勇攀高峰的灵魂,还是肯定适时止步的聪明?抑或提出全新的见解?
历年高考作文题的变与不变
从2007年的”母语”到2014年的”登山”,再到2017年的”向外国青年介绍中国”,湖北高考作文题经历了从抽象哲理到具体现实的转变。但无论形式怎样变化,考查学生思考质量和表达能力的核心目标始终未变。
2014年的题目特别强调辩证思考和特点化表达,这与当下教育改革的路线高度一致。它提醒我们,高考作文不是简单的模板填空,而是诚实想法和语言能力的展现。
回望2014湖北高考作文,它不仅是一道考题,更是一面镜子,照见我们对生活的领会和态度。那些年在考场上奋笔疾书的学子们,如今是否在生活中也遇到了类似的”登山”选择?这道作文题给我们的启示,或许远比分数更为长久。